本站已迁移到西南大学站群平台,不久后将正式关闭,
为防止您今后找不到我们,强烈建议您通过以下链接进入新版网站后,收藏新站点网址,谢谢!

http://gjs.swu.edu.cn

新闻中心

NEWS_CENTER

回良玉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08-16 19:41:12加入收藏打印

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回良玉

(2012年7月20日)

  盛夏时节,龙江大地万物葱郁,稻浪滚滚,气候怡人。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颁布之后,在全国夏粮已实现"九连增"、早稻生产良好、秋粮长势喜人的形势下,我们来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农业现代化程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三江平原,召开这次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总结交流各地的经验和做法,分析研判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动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部署安排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关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现代农业建设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是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必将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充分肯定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带领亿万农民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许多历史性、转折性、标志性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突出亮点。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是检验现代农业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10年来,我们不仅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滑徘徊的态势、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万亿斤新台阶。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9倍,土地产出率提高了2.1倍。这些是在10年来农业劳动力减少1亿多人、耕地大量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质的跨越。

  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航天育种、克隆技术和种养技术等很多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加强,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农民培训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三是农业物质装备达到新水平。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大中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明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0%,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1年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54.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重大转变,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变。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呈现新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1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8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17.8%,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大幅提升。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5万多家、覆盖全国91%的村和17%的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1万家、辐射带动6000多万农户。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上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较快增加;同时现代农业建设还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大幅增加。2002年至201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连续跨越3000元、4000元、5000元、6000元大关。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转向缩小的良好态势。

  回顾这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1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关税大幅调减、国际竞争压力骤然加大;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持续加深,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当严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与时俱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判定我国农业所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部署。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部署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发展理念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的内涵,要求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的同时,突出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在发展目标上,提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路径上,谋划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要求越来越明确,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建立了一套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投入是基本保障,科技是根本出路,水利是重要命脉,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政策来推动。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政策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引领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专项政策支持,组织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出台扶持棉花、油料、生猪、奶牛、蔬菜等产品产销的政策措施;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减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设施土地使用税,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明确了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定位,出台了促进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举措,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政策支持,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出台了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比重、鼓励增加农业科技贷款、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等措施。加大对地方重农抓粮的政策支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益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构筑了一套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框架。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突破,优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环境条件,强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草原纳入家庭承包经营范围;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健全现代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和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国债、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金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保障水平。建立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补贴制度,调整国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分配关系,在取消农业税、减轻生产经营负担的基础上,对良种、农机具、农资、节水灌溉等实行补贴,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应用。完善现代农业市场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迈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步伐,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和进出口吞吐调节制度,实行农资多渠道经营。建立现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改善;探索建立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激励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创新,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融,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摸索了一套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方法。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又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抗灾救灾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颁布实施了一批农业法律法规。实行整体谋划与年度安排相结合,既坚持想长远、谋大事,以中央名义发出了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专门文件,作出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又在年度"三农"工作中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确保了农业连年丰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有序推进。实行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搭建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又加强面上的工作指导,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和要素集聚,开创性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行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各级农口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综合部门的重农强农作用,及时出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又注重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这些创新,使我们牢牢把握了领导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形成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力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广大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归功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清醒认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发展,农业农村继续发生深刻变革,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态势和新特征,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对此,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准确的把握和有效的应对,确保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一)现代农业建设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这些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进展是快的、成效是大的,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还明显滞后,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实现"三化同步"推进,至关重要、至关紧要。第一,这是保障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迫切需要。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尽管我国农业取得历史罕见的"八连丰",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需求较快增加,农产品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有些年份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些品种需要进口弥补缺口。有些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其中粮食自给率已降至90%左右。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基本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持续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国内外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农产品严重短缺,导致物价飞涨、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受阻的情况,代价巨大、教训惨痛,必须深刻汲取、引以为戒。第二,这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迫切要求。无论是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难点和重点之一在于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尽管这些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并在近两年超过城镇居民,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亟需广开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挖掘农业产业各环节中蕴藏的巨大增收潜力、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又可以支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增加工资性收入,是推动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强大动力。第三,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强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植树造林、改良退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遏止荒漠化石漠化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既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建设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二)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无论是与我们过去相比,还是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都面临许多特殊难题,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一是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阶段。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面源污染等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相当长一个过程,现代农业建设的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二是进入生产经营高成本阶段。未来一个时期,世界能源价格仍将高企,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全社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将快速提高;全国土地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农业土地流转费用和用地成本将持续攀升;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将进入一个明显的成本上升时期。三是进入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阶段。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尽管我国农业劳动力在总量上还处于过剩状态,但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愈演愈烈,"谁来种田"、"谁来务农"的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四是进入风险加大阶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呈频发重发态势,农业的自然风险明显加大;随着农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加强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因素增多,除国内基本的供求关系变化外,还有世界农业丰歉、能源价格变动、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以及跨国公司垄断操纵等,农业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随着全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质量安全事件的放大效应更加显著,农业的质量安全风险明显加大。上述这几个阶段的重合叠加,使今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前所未有,可以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三)现代农业建设具备的条件更加有利。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社会各方面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越来越统一,对促进"三化同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将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将不断完善,带动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将日益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之,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将现代农业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坚持长期以来形成的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与时俱进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因势利导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顺势而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事业。

  三、坚持不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生产关系,既要解决面上突出问题又要触及深层次矛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围绕农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离、都不能放松。要坚持提升能力保供给,努力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加强粮棉油糖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优化结构促平衡,按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确保水稻、小麦完全自给和玉米基本自给,扩大优质、专用等紧缺品种生产;加强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重点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草原生态经济区等重要功能区。要坚持完善体系增效益,树立农业全产业链理念,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要坚持强化监管保安全,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强化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坚持利用贸易调余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适时适度进出口调剂保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通过"走出去"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引进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现代农业是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物质技术装备和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高。要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构筑强有力的科技进步、基础设施、装备条件、人才队伍等现代农业建设的四大支柱。一要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尤其要在现代种业上有重大突破,尽快启动海南南繁等国家级种业基地建设;搭建技术集成平台,统筹谋划和集成使用水、土、技、机等要素,大力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田、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充分发挥要素组合的综合效益;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重点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要突出强化水利、农田、生态三大基础建设,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大规模开展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开展林业、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三要努力改善农业机械、农资工业、信息网络三大装备条件,以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尽快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支持农资工业发展,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四要加快建设科研、推广、新型农民三大人才队伍,加大对农业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改善工资待遇、完善工作条件、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和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培养一大批"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三)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能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有利于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为此,要念好"稳、活、促、引、保"五字诀,确保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建设顺利推进。"稳"就是要坚持家庭经营不动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扎实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使农村土地产权更加清晰、农户对土地的用益物权真正落实。"活"就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集中,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内部活力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持久动力。"促"就是要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发展,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就是要引导各类资本规范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建设,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保"就是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土地权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这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建设不可逾越的底线。

  (四)着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这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产业特性决定的。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展到目前这个阶段,能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关键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一要促进公共财政资金向现代农业建设配置。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特别是目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调整结构保重点,其中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是重中之重,必须予以确保。中央对财政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等用于农业的增速、增量都有明确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并尽可能增加。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增加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抗灾减灾等农业重大关键技术补贴。二要鼓励信贷资金向农业流动。进一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的激励机制,完善对各类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的管理考核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小型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和农村特点的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积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三要引导工农产品交换关系向农业倾斜。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促进农产品价格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完善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扶持政策,降低农资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加强价格监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四、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中央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已经出台,关键是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具体贯彻落实上下真功夫、花细工夫、用实功夫,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力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要加强规划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抓好规划实施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以规划促进建设、引领发展。各地要以《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推进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分解工作任务、措施和责任。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按照规划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和项目,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品种的支持力度。

  二要加强示范引导。2010年以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农业部先后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些省份也认定了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我们要上下合力,继续办好示范区,使之更好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把示范区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聚集的平台,积极推动涉农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区倾斜,国家各类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补贴政策要向示范区集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把示范区作为支持重点,划定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示范区建设。要鼓励先行先试,引导各示范区大胆探索,率先突破,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示范区所在地党委政府要珍惜"示范区"这一光荣称号,坚持以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为战略重点,以突出特色、聚焦主导产业为基本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动力,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尽快在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经验。

  三要加强探索创新。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现代农业,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和做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气候、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很大,也不能一个模式、搞一刀切,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在建设中提高。各地要立足本地特点,积极探索符合自身资源特点、产业特色、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建设路径,大胆革除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全国现代农业竞相发展、优势互补、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聚民智、汇集民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保护和激发农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要注重总结基层的生动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学习和借鉴。要密切关注现代农业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苗头性、趋势性变化,加强政策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和政策体系。

  四要加强协调配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在重大思路上形成共识,在关键环节上凝聚力量,在推进步骤上相互衔接,在扶持举措上协同给力,形成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大力宣传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回首既往,现代农业建设成就辉煌,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现代农业建设责任重大,我们要倍加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就一定能开辟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广阔道路、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THE END

回良玉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2-08-16 19:41:12

农民日报

1734

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回良玉(2012年7月20日)  盛夏时节,龙江大地万物葱郁,稻浪滚滚,气候怡人。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概 况
  • 所 徽
  • 立所精神

柑桔所成立于1960年,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麓,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毗邻大磨滩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918亩,是唯一的国家级柑桔专业科研机构,正在打造国家柑桔公园。点击查看【建所60周年工作回顾视频】

  •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
  • 电话:023-68349709、68349708
  • 传真:023-68349712
  • 网址:http://zgs.cric.cn

所徽“天圆地方”,反映中柑所人“壹志嘉树”,以推进柑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为立所根本之严谨风格和博大胸怀;核心的圆形简洁勾画出“柑桔”、形象反映出中柑所专注柑桔科研的行业特征;而围绕主体的弧线代表了科技,象征着中柑所人“修远求索”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星形元素立意中柑所人志在建立一个“方圆”宇宙之间柑桔科研领域的一颗的明星,闪闪发光,惠泽全人类。

“壹志嘉树,修远求索”,分别选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橘颂》和《离骚》中的名句。这八个字是五十年来柑桔所人传承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及办所理念的高度浓缩和凝炼提升,并与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辉映,寓意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