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动柑桔产业发展并培育新质生产力,由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主办的2025年“橘苑青年”研究生创新论坛于4月29日下午在综合楼六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嘉宾,包括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副所长曹孟籍研究员、西南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与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李晶教授、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邹修平研究员和龙琴副研究员,以及国家柑橘苗木脱毒中心刘学东副教授。
会议伊始,曹孟籍副所长发表了欢迎辞。他高度赞扬了我所研究生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展现出的扎实功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强调了举办研究生创新论坛的重要意义。他殷切期望同学们能够珍视这一宝贵机会,将其视为提升演讲与表现能力的平台,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他鼓励大家将此次活动中汲取的养分转化为持续进步的动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继续弘扬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在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刘学东副教授以“纳米技术用于植物基因功能学与植物病毒学研究”为题,探讨了纳米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广阔前景,并指出利用纳米材料介导的体外核酸递送系统为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提供了新途径。龙琴副研究员则以“柑桔溃疡病基因挖掘和遗传改良”为题,介绍了柑桔溃疡病具有高传染性、难以根治的特点,严重威胁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她指出,培育抗病柑桔品种是防控溃疡病的根本途径,并深入解析了溃疡病脓疱形成的调控机制以及柑桔响应溃疡病菌侵染的抗性调控网络。

除了两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博士研究生邱远健、崔学进、王甲军、梅亚林、黎思辰、刘文欢,以及硕士研究生刘鑫、马世绵、唐胜共9名同学也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自国家柑桔苗木脱毒中心的邱远健以“柑橘裂皮类病毒右手末端区与Virp1蛋白互作影响致病的机制研究”为题,揭示了柑橘裂皮类病毒(CEVd)与寄主Virp1蛋白相互作用影响其致病机制。崔学进详细介绍了毒力因子SDE2470如何抑制CsATG3-CsATG8i相互作用,进而抑制CsATG3-CsATG8i介导的自噬。王甲军则介绍了柑橘黄脉病毒CYVCV的危害症状,并提出ClBeclin1作为抗病枢纽蛋白,通过与ClAPX1互作建立双重防御机制。梅亚林探讨了蛋白酶体亚基RPN13介导黄龙病效应蛋白降解正调控柑橘免疫的分子机制,揭示了RPN13促进效应蛋白SDE5640通过26S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的机制,以及SDE5640与RPN13互作抑制病原菌侵染的过程。马世绵以“黄龙病菌效应蛋白SDE2470靶向谷氧还蛋白C9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为题,揭示了柑桔“癌症”——黄龙病病菌的效应蛋白SDE2470如何靶向CsGRXC9蛋白抑制植物免疫反应。来自柑桔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心的黎思辰针对柑桔害虫之一的柑橘全爪螨进行研究,揭示了螺螨酯作为信号分子,PcHR96h调控的柑橘全爪螨对螺螨酯的代谢抗性机制。来自栽培与智慧化中心的刘文欢则搭建了适合多产区不同生长阶段的柑桔地上部新生器官的图像识别算法,并在智能手机、AI小球机和巡检机器人等平台的测试中,为智能感知算法提供了关键探索和实际参考。来自柑桔加工与品控物流中心的刘鑫比较了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及其合成前体新橙皮苷(NH)均可缓解食物过敏的过敏症状,并阐释了柑桔NHDC的抗过敏活性作用机制,揭示了稳定、简单的查尔酮结构可能具有更好的免疫活性。唐胜同学探究了柑桔类黄酮的综合影响,详细介绍了柑桔类黄酮橙皮苷可缓解小鼠肝纤维化、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紊乱。此外,其通过抑制Hedgehog通路,阻断肝星状细胞的分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学术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提问交流,特邀嘉宾进行了点评总结。通过评分,评选出了本次创新论坛的一等奖获得者:邱远健;二等奖获得者:王甲军、崔学进、马世绵;三等奖获得者:黎思辰、刘文欢、梅亚林、刘鑫、唐胜。

此次研究生创新论坛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柑桔生产的病虫害防控、栽培与智慧化、采后产品的加工利用与保健功能挖掘等前沿话题,充分展现了我所在科研创新中的潜力与担当,促进了各个中心的学术交流,为推动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